" Archaeological Journey "BGMBGMBGM日本XX 于天地之中探索中华文明 ——“考古研学中原行”实践总结 卢思齐(历史学院2020级考古班) \| / ★ 一场“说走就走”的研学之旅,打开了探秘中原之门,在这短短5天时间,我们赴5处遗址实地考察,4所博物馆、2家考古机构参观学习,听了1场讲座,进行了1次座谈会,于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参观游览,让我收获颇丰,感慨万千。 “ 一、实践收获与感受 观展览,品千年文化 本次考察通过参观4所博物馆,让我们从遗迹、都城、手工业、宗教、中外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领略到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华夏文脉。在参观的12个展览中,河南博物院“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巍巍亳都 王都典范”郑州商代都城文明展、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中华牙璋”展、郑州博物馆“大河文明”展别具特色,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郑州位居天下之中,是华夏文明发祥的核心地区,作为名副其实的古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古都”成为贯穿博物馆展览的主线当仁不让,以建都为主题的展览占据了本次博物馆之旅的多半部分。河南博物院基本陈列在建都这一主旨引领下,每个单元都从中原重要城邑的营建讲起,根据各时代特征,以丰富的文物馆藏呈现出“走向邦国—中原立国—宅兹中国—逐鹿中原—帝国霸业—盛世华章—东京梦华”多元立体的中原历史脉络。美图过多,择要呈现。 河南博物院及 “泱泱华夏 则中建都”基本陈列 作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的保护、展示、宣传和研究中心,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巍巍亳都 王都典范——郑州商代都城文明展”展示了郑州商代都城重要遗迹、文物、考古发掘及研究保护历程。此展览最大的亮点在于形式设计,譬如序厅镂空的探铲造型,寓意郑州商城是一座由考古发现的千年王都,又如大型立体都城复原沙盘与数字投影结合,使得郑州商代都城的整体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生动呈现,通过视听体验为我们带来极大的文化震撼。声光电等辅助展品的设置,无疑为展示巍巍亳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左图为“巍巍亳都 王都典范”序厅 右图为郑州商城大型立体复原沙盘 除了展现王都气象的基本陈列,此次所观专题展览也大多别具一格,最值得一提的当属“中华牙璋”展。本展览展示了中国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牙璋的分布及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性强是此展览的一大特点,贯穿展览始终,如在牙璋起源这一部分,列举出不同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引发观众思考。此外,虽然展出文物数量有限,但展览追踪前沿学术研究,配以清晰直观的图文和实物复原,科学地展现出牙璋这一礼器的形制与技艺。我想此展览正是基于严谨学术,才展现出“内容为王”的可贵。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中华牙璋”展 郑州博物馆“大河文明”展,以203件珍贵文物,展示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此展览最大的特色在于宏大叙事与国际视野,四大文明遗珍贯穿于“孕育”、“塑造”、“城与国”、“发展·共生”四个部分,我看到在同样狭窄的宇宙时间中,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类依靠大河流域兴起并发展文明,又有人与自然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这让我认识到,河流是孕育文明的摇篮,当九鼎八簋青铜器与猫木乃伊同时映入眼帘,多元一体的世界文明带来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而人类作为几千年来伟大河流交汇的纽带,从定居到城邦、从城邦走向帝国,在兴替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郑州博物馆“大河文明”展 本次研学之旅的博物馆之行内容丰富,我既震撼于中原的万年人类演化与千年文化底蕴,同时也感知到在同样立意下,对展览内容不同的精彩呈现。作为考古学专业的学生,观展无疑是一次将课上知识与课外材料的有机结合的绝佳机会,不同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别具特色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本次研学之旅观展密度较大,对此,我有意识地在观展时尝试理解展览叙事,厘清其所讲故事脉络,再去吸收展览知识。同时,在观展时能够注意到更多的细节,从而激发自己更为深入的思考。毕竟,有时感觉到的内容未必真正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去感觉。 下田野,释中原万象 不同于一般的研学考察,考古研学的重要一环便是前往考古发掘现场及考古遗址实地观摩学习,这无疑对正在田野考古实习期间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在郑州商城遗址创新街小学北校区改扩建项目考古发掘现场,杨树刚老师的讲解让我切身了解到城市考古的特点:第一,空间局限。城市建筑林立,大规模考古发掘会对原有城市建筑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多为小区域发掘。正因如此,由考古发掘得来的认识碎片化严重,这决定了采用考古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传统考古,将近七十年来小区域发掘工作整合联结成一张大图的“技术空间”认识方法便是基于城市考古特点兴起的研究方法,使得郑州商城考古发掘工作时空脉络一目了然。第二,配合性发掘。不同于我们在王庄遗址考古实习的主动发掘,创新街小学的考古项目是配合基本建设,在建设教学楼前进行发掘,从而提前发现和保护文物。此外,杨老师还引用《翦商》作者成书的逻辑,深刻启发了我田野发掘一线工作需要极高的质量要求,于细处着眼,尽可能提取每一处信息,不要因为工作上的疏漏而影响到后续复原历史的判断。 郑州商城遗址创新街小学北校区改扩建项目考古发掘概况 考古工地的实地参观,让我对丰富的遗迹与遗物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学到了科学发掘的要领,无疑为接下来实习发掘提供了良好的模板和范例,也让我更加期待后续的实习。当然在这之中,让我感触最深是要放宽视野、打开思路。 一方面,是实际工作时放宽视野。考古发掘现场如同未知世界,一线考古工作承担着探索人类历史最初的责任与使命。我们也许通过勘探已然掌握遗址基本情况,但在层层揭露的过程中,仍不失惊喜与神秘,也许仅为一方之隔,遗迹现象便能错开数米。因此在实际发掘中,不能仅仅关注自己探方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要用联系的眼光关注邻方以及其他工作区域,这样才能整体认识遗址的相关情况。 另一方面,是知识层面的拓宽。我愈发认识到考古学是包罗万象的,考古工作虽然研究的是过去,但研究思路和方法不应局限于过去,要时常更新、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多学科知识。比如在大河村遗址考古工地,遗址中出现了地震裂缝,以及地震导致的地层液化和下沉现象,纵然地质学专家会对其专业研究,然而对于考古工作者,有了基本地学知识储备,才更有助于在实际发掘时提高对自然遗迹现象的敏感度和判断能力,少走弯路。又如在双槐树遗址,研究人员运用电化学免疫技术检测出瓮棺底部土样的丝蛋白,结合遗址出土的牙雕蚕,推测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从事养蚕缫丝。科技考古方法的运用,为阐释和复原古代人类行为添砖加瓦。 最后,是思想层面的拓宽。具体而言,便是要积极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学术成果,楚湾遗址的各位学长学姐便是范例,他们虽然在同一处遗址工作,但基于各自感兴趣的内容分别找到了研究课题及研究方向,得以最大化利用田野考古的经历,值得我们学习。 前往大河村、双槐树及楚湾遗址参观学习 赴机构,汲学术前沿 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兴涛副院长为我们带来了《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中原地区》主题讲座,以中华文明探源历程回顾、仰韶文化百年研究史与仰韶文化的重要地位、中原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考古新发现、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四部分内容,逐步揭示出中原地区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魏院长特别提到“叠置聚落”与“聚落叠置率”的概念,以此揭示中原地区居民长期生活与连续的文化传承现象,反映文化晚期对文化早期遗址的继承性,让我意识到理论方法的提出对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也要注意归纳总结,大胆提出抽象理论。我也学习到,仰韶文化早、中、晚三期发展历程传承有序,经过了三波次的文明化进程发展,其内在传统在中原大地根深蒂固,并为更加成熟的文明形态——二里头早期国家的诞生奠定了深厚基础,其文明特质被夏商周三代乃至整个古代中国所继承和发展,确立了古代中国文明的基本特点和格调的趋势性方向。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完备的考古学科体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在科技考古研究方面。在老师同学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科技考古实验室和中原考古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观摩学习如何运用现代实验设备至考人骨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手工业考古等领域的研究中,以二里头城址的建模复原为代表的虚拟考古技术,增加了考古系统的可视性,为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赴考古机构交流学习 “ 二、问题与思考 博物馆展览及旧石器时代石器展览阐释 四所博物馆各具特色,我在欣赏精美展览的同时也发现些许美中不足之处: 其一,部分展览内容缺少严谨性。如郑州博物馆“中原万象”展览的互动电子屏对考古工具的错误注名,将探铲写作“铲子”,将手铲写作“挖掘刀”,无疑对普通观众造成误解。 其二,展览内容阐释不充分。这里主要阐述在观看过展览的旧石器部分后,产生的相关思考。我认为博物馆在石器的呈现与表达方面,有着较大的改进空间。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不同于其他时期,石制品占据主要地位,且文化遗物类型单一,除了旧石器文化专题展和基本陈列的旧石器部分,打制石器很少在其他展览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在一般的展示中,也往往只是展示石制品正面,与之相对面的情况则无法看到。特别是刮削器、砍砸器在展示中,往往只能看到一面的修理与加工状况,而另一面的情况则无法观察到,观众难以观察到石制品的全貌。下图呈现了在不同博物馆参观时所见石器陈列。石器是观众关心的重点,它们是如何被制作处出来的,有着哪些类型,怎样使用,又有什么样的功能,这些不仅是观众乐于探索的知识,也是对旧石器感兴趣的学生与科研人员所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不能充分展现其特征,自会让本对石器陌生的观众更加一头雾水。 对此,我认为博物馆首先需要对石制品的展览充分重视,其次丰富展陈设计手段,在阐释方面增加展示手段和相关说明文字,在展示方面动静结合,如在重要标本上运用旋转台,尝试结合“操作链”动态视角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展开石器拼合互动体验环节。博物馆不能仅仅满足于告诉观众这些石制品“是什么”,更有必要告诉观众石制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才有助于让观众得以管窥狩猎采集人群生产生活的状况。 余论 在梳理总结内容以及进行研学讨论时,我发现我们往往能够在博物馆展览方面提出颇多意见,但在考古方面则较少。这是个有趣的现象,究其原因,我想或许还是和接触的经历有关。因为博物馆相较于田野考古发掘,更容易被我们接触,所以观展经验自会大过田野发掘,也自会在讨论时对前者更有发言权。但是,展览终究是内容的呈现,作为考古学专业的学生,我们的责任是探寻这些内容之源,这也提醒着我,在接下来的专业学习中,珍惜和重视田野考古学习和实践。正是因为缺少经验,才更要珍惜锻炼的机会。 “ 结语: 在小小的探方里挖呀挖呀挖,用小小的手铲,挖出珍贵的它。在大大的博物馆里挖呀挖呀挖,看恁多的文物,一阅千年文华!五天时间,我们于天地之中探索中华文明,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升华,也在一次次路途中深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接下来,我将以饱满热情回归田野,用双手拂去历史尘埃,努力在历史坐标上锻造中国气派! 文字:卢思齐 排版:赵禾嘉BGMBGMBGM日本XX 博物馆郑州博物馆中原石器郑州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